EN

湖北:推广“粮食+”绿色高效模式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1-27
阅读:1625 次

“十三五”以来,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粮食+”绿色高效模式,积极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农技推广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

 

全省水稻生产布局呈现“平原增、丘陵稳、山区减”的特点,生产结构由传统单双季稻混作变为一季中稻为主。小麦生产逐渐向鄂中北及江汉平原优势区集中,2019年襄阳、荆门、天门等三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全省的比例由2015年的48%提高到51%。玉米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籽粒玉米比例有所下降,鄂东丘陵、江汉平原青贮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城郊鲜食甜(糯)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提升,低山丘陵和岗地夏玉米区播种面积逐年调减。全省马铃薯产区基本形成了高山优质脱毒种薯繁育区、低山和二高山优质食用和加工原料主产区、平原和丘陵商品薯扩展区三大功能优势区。

 

二、水稻产业提升成效显著

 

2016年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水稻产业提升计划(2016-2020)》,以品种、模式、布局“三优化”和品牌提升为重点,强力推进水稻全产业链升级。一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围绕虾稻、再生稻、富硒稻等引进筛选示范推广了58个优质特色适宜品种,不断由高产向优质高效转换。全省已审定水稻品种中,米质国标三级以上约占60%。二是布局模式不断完善。积极调减低质低效和非优势区水稻面积,以“水稻+”绿色生产模式和协同推广构建为重点,集成示范推广稻渔、稻禽、稻经、稻粮等四大模式,效益显著增强,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690万亩。三是业态发展丰富多样。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新型主体参与、小农户有机衔接”模式,主体融合发展更加紧密,模式丰富多元。如洪湖春露“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再生稻产业化发展模式,湖北禾丰粮油集团将安陆市30家新型主体和电商平台整合,牵头成立安陆市香稻产业化联合体,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四是品牌创建成效初显。联合省粮食局、省农科院成立湖北省优质稻产业联盟,组织评选“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近30家中央及省级媒体跟踪报道。国宝桥米、潜江虾稻、洪湖再生稻、孝感香稻等“鄂米”品牌不断壮大。

 

三、特色粮食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

 

一是推进马铃薯全产业链开发。示范推广8个马铃薯新品种,高垄高效栽培技术年均推广应用100万亩以上。开发销售主食产品70多种8400余吨,多次举办和参与马铃薯主食产品推介暨消费体验活动,荣获全国马铃薯主食化产业“十大品牌”“十大主食”“十大休闲食品”“十大特色食品”等9枚奖牌和中国土豆美食“十大主食”“十大糕点”2枚奖牌。二是推进粮食青贮产业发展。全省青贮玉米、小麦面积突破130万亩。三是推进黑小麦产业开发,促进小麦产业提档升级。

 

四、粮食高效模式推广优化升级

 

立足稳粮提质增效,持续推进“粮食+”绿色高效模式优化升级。一是种养模式更加丰富。累计集成示范40余种“粮食+”模式,优选30种绿色高效模式形成技术规范并出版发行。如“稻+鸭+蛙”“水稻+大球盖菇”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带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联结更加紧密。累计精准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13家,创建核心示范片367个,核心示范面积31.5万亩,亩平节本增效290元。三是经济效益凸显。再生稻“一种两收”模式,比一季中稻亩增收500元左右。稻鸭综合种养模式,亩纯收益达1800元,远高于只种一季中稻的收益。小麦-玉米青贮模式,亩收益2000元,比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亩增收400元左右。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22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7134号